蛐解什么生肖?
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,这是十二地支,对应的是十二生肖中的“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”。那么“子”对应的生肖鼠,“丑”对应的生肖牛等。而“寅”对应的生肖中并没有虎,而是生肖兔。 “卯”对应的生肖是生肖龙。而“辰”对应的生肖蛇。 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排列的话,那应该是这样的: 所以从这个简单的分析来看,“寅卯辰”应该是指的生肖狗;“巳午未”指的是生肖羊;“申酉戌”指的是生肖鸡;“亥子丑”指的是生肖猪。 而另一个说法则是以“十二属相图”为准的。在图上,子鼠和丑牛分别处于图的正上方和正下方,而其他十一个属相分别位于九宫格之中。 由于十二生肖是按照子丑寅卯etc的顺序进行的,因此九宫图中也是按照一阴消一阳长的方式填充的。当第一行走完的时候,最后一行的第一个正好是辰龙,第二行的第一个是寅虎等等。
如果以这样一种方式来解析的话,那么“寅卯辰”就应该指的生肖虎;“巳午未”说的应该就是生肖马;“申酉戌”说的是生肖狗;“亥子丑”指的是生肖猪。 当然,我们这里只是简单地运用了“十二属相图”来进行分析,并没有涉及到阴阳五行等方面的内容。因此这种方法其实是很不准确的。甚至有的朋友觉得这种按阴历推算的方法很奇怪,因为有时候月份并不是按照顺序来的。比如正月可能是寅月,而不是卯月。
蛐蛐也叫蟋蟀,在我国属于广泛分布的昆虫类。在农村长大的朋友们几乎都玩过蟋蟀,它那清脆的鸣叫声,也成为美妙的夏夜中最动听的音符。“鸣于秋,人谓之蟸”,按此记载,蟋蟀在秋季鸣叫应是它习性的自然流露,可不知从何时起,小小的蟋蟀与博弈结合起来,并沿袭成为一种民俗。
关于此民俗的由来,史料也有记述,汉《神异经》中有:“西山有一虫,状如葵根,其鸣自南方始。呼为将军,八月至,谓之蟋蟀,斗则人主兵革。”意思是,有一种似葵根而会鸣叫的小动物,以“将军”相称,人们视其鸣叫为战乱之起。秦汉时“京师少年以竹笼而斗之”,《说苑·正谏》中有“宋景公之时,荧惑在心星”。邢昺注语:“荧惑之星,兽宫之野,今世人呼为斗,盖起于此。”意思是,古人视之为不吉的“荧惑”星,有像野兽一样的宫,在星野对应中正对应“宋”,因而宋景公以为是“荧惑”将给宋国带来战乱,便以“畜”争互斗,以消“荧惑”之灾,这是斗蟋蟀之始。
汉代乐府诗中有“鸣斗风前响。罗衣觉露浓”,写出了月下斗蟀的情景。由此看来,西汉时已经普遍盛行以竹笼养蟋蟀并使之斗起来玩。唐代白居易《禁中闻蝉》中“西风吹白露,野靡人惊蝉,一入未央县,何时见日天。”这是说,在未央宫中,秋风吹白露,野靡的蟋蟀也令宫中人感到害怕。可见,从汉代到唐时,宫中、民间已经流行蟋蟀搏斗了。据宋人笔记中说,宫廷中贵族们在凉爽的秋夜摆上酒席,点上灯烛,用精致的笼子把“蟋蟀将军”养在“斗盆”里,人们围成一圈观看它们相斗。由于“斗盆”中间有隔墙,两边的蟋蟀看不见对方,人们各自暗暗拍手,两蟋蟀各闻其主拍手声以为来自对方,怒而相斗,有的“奋其角”顶撞,有的张开“牙”咬啮,有的直“冲”上前猛斗。胜负未分时,人们越发拍声急促激烈,直到一个败退为止。胜的主人喜形于色,败的主人嗟叹不已。更有贪婪者收买“赌头”,故意以小斗大,大欺小,胜了,分得银钱。
宋代关于蟋蟀的著作有徐谓《蟹谱》、李时珍《蟋蟀》等,元初陈元靓《岁时广记》中有“盆池藏促织”,将秋后的霜,用盆贮藏,将蟋蟀也投入盆中,再用土封盆口,使盆不透气,这样可以保存活蟋蟀一年之久。到了明代,斗蟋蟀之风更甚。明朝宣德皇帝朱瞻基嗜好斗蟋蟀,每至秋时,便在皇宫西华门一带搜寻。他还下旨令地方要供蟋蟀进宫。《明史·五行志》中记载“成化间”,苏州人贪图这进贡蟋蟀的微利,不惜费时费力,“农民废耕,富贾罢市”,为寻一上好的蟋蟀,常累月竟日,甚至花费一二十两银子。